嫦娥六號玄武岩樣本研究揭月背演化歷史
發佈日期: 2025-07-10 18:14
兩岸



中國科學院由嫦娥六號月背玄武岩採樣中,發現岩漿活動、月幔演化特徵等,揭開月背演化歷史。
嫦娥六號去年在月球背面的南極-艾特肯盆地完成採樣,獲得1935.3克月背樣本並返回地球,經過近一年研究,中國科學院公布最新進展,從採集到的玄武岩樣本中,發現嫦娥六號著陸區下的月幔源區極度缺乏易熔元素,這些玄武岩源於月球內部月幔的熔融產生岩漿,上升噴發到月表,這一產生玄武岩漿的月球內部熔融區域,稱為月幔源區,研究揭示了月背在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,存在兩個時期不同性質的玄武質火山活動,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維持持久的火山活力。
科學家亦發現,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發生過反彈,月球發電機磁場存在波動,他們亦經玄武岩樣本,發現月背月幔的水含量顯著低於月球正面月幔,而在成分、月殼厚度和岩漿活動等方面亦存在顯著差異。
這次取得這些成果,歸功於採得的這塊約2.5厘米、重約10克的玄武岩。
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周琴說:「這是玄武岩,就是我們看到的月表上發黑的那個區域,能挑到一厘米以上的(岩塊)都非常罕見了,我們真正挑的大部分岩屑基本上都是0.1厘米,所以這個大的,我們能做的科學分析比較多,像這個樣品,我們就會取下來一部分小的岩屑,用來做光片,觀察它的岩相,然後做它的礦物成分,另外可以再取一點樣品,做一些元素精度比較高的定量工作,包括元素的化學成分、同位素的成分。」
今次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。

